45度人生的思考-山月记读后感
山月记读后感
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于是我渐渐地脱离凡尘,疏远世人,结果便是一任愤懑与羞恨日益助长内心那怯弱的自尊心。——山月记
我便是因为这句话去读的这一本书,这句话与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我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有远大的志向,想出人头地。有时却也想算了吧,认命吧。立不起来,也躺不下去,45度人生却是一直的姿态。
初看到这句话时,我的内心很有触动,我的理解就是作者希望能以这个故事为例子,告诉我们从一而终很重要,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可是真的只有这样吗?
山月记这本书一共介绍了这么几个故事:
《山月记》:李征是一位学问渊博的人,自视清高辞官离去回乡做诗人,坚持了一段时间没有结果。很焦躁,转而又回去做了个小官,终日抑郁寡欢。想到自己曾经的同事都已位高权重自己却只是一名小官,最后诗人没做成,当官也没能成。有一人爆发以后跑入山林,变成一只猛虎,最后只能以野兽的形态与自己曾经的故友倾诉自己的怨恨之意。最终变成一只老虎归于山林。
《名人传》:记昌立志成为天下第一的神射手,随即各处拜师学艺,通过刻苦地努力一步一步超越老师,最终走火入魔(或者也可以说是超凡入化了)。总之最后的结局就是不再拿弓箭了,直到最后连弓箭都不认识了,当地的工匠们都不好意思使用自己的工具了。
《悟净出世》:讲了沙僧在流沙河里面,为了寻找问题终极答案,不停地拜访河里面的各种妖怪,询问答案。得到了各种答案,却依然不满足,直到最后被观音点醒。不要妄去追求那些连阿罗汉、辟支佛都不能追求,也不想追求的东西。最后听从观音的建议,跟随从东土大唐来的唐僧去取经。
《悟净叹异》:沙僧与唐僧上路以后对悟空和八戒、师傅的观察和理解。悟空是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人,永远充满热情。虽然不懂的知识,但是非常有智慧,而且从不关注过往,因为过往已被吸收成经验了。而师傅是永远慈爱的人,哪怕已经认识到了悲剧,依然向往着美好。而八戒是一个能够享乐的人,你能从他的嘴中知道原来还有那么多美好的事情。
《牛人》:讲得是一个私生子如何获得父亲的信任,如何排挤其他父亲的儿子。最后顺利上位的故事。
《盈虚》:一位太子被迫离开祖国,忍气吞声积蓄力量以后重回祖国争夺大权,最后因为乱政,反正被自己国内的平民所害。
《弟子》:讲述了子路和孔子的相遇,子路追随孔子周游列国,最后子路从政,但因为自身性格与抱负英勇献身的故事。
《李陵》:大将军李陵因为战败而被匈奴俘虏,在军营中被优待,自己内心对祖国的怀疑与纠结,苏武同样被俘虏,哪怕发生了那么多事,依然保持自己内心的坚定。司马迁因为谏言,而被宫刑,依然坚持写出史记。讲述了这三个人之间的抉择对比。
《夫妇》:在一个野蛮部落的岛上,有一对夫妻,妻子风流成性而无比恶毒,尖酸刻薄,占有欲极强。与之相应的是丈夫是一个无能的男性,平时只能忍受妻子的各种行为。某一天丈夫遇到了另一个两情相悦的女性。但依然碍于强权与面子,一直在死亡缠绕,最后勇敢地奔赴爱情。而妻子虽然心情恼火,但事后也就和其他人走了。
《光·风·梦》:通过日记,英国作家史蒂文森在萨摩亚的生活(因为生病),与他为了当地小岛的人民不畏强权与其他权力集团斗争的故事。
以上的故事都在说这三个问题
- 人生有两条路,该选择奋斗之路,还是躺平之路?或是泥泞之路,救赎之路?
- 如果选择会失败,该如何处理自己可怜的自尊心?
- 不同的选择背后会有什么不同的人生?
对于选择哪条路,我们大概会有三种想法对应着三个角色:支持者,躺平者,坚定,45度的徘徊者。
45度的徘徊者
《山月记(人虎传)》
本书的第一个故事《山月记》讲得就是这个,文中的李征就是如此。少年成才就登入进士榜,却不屑做官,便做了诗人。看到昔日好友已在官场混出风采,又去做官。在做官和写作之间左右摇摆,做官也没能做成,也没能成为心中所期望的大诗人。最后没能控制住心中的“猛虎”,自己被吞噬,变成一只猛虎寄居于山林中。
某日在山中见到昔日好友袁傪时,心中那许多的遗憾一起爆发,与朋友交流心中的苦闷,交流自己所写的诗句,悔恨自己左右摇摆。说出了本文的第一句话,好友记录了他的诗,接受了他的请求(告诉自己的妻儿,自己已身死)。最终永远地变成了老虎,寄居于山间。
《李陵》
大将军李陵的那句“臣愿以少击众”的豪言状语打动了好大喜功的汉武帝。最终带着五千战士与匈奴对决,最终还是被匈奴击败。被俘,本来自己的想法是悄悄潜入敌军内部,有朝一日能回到祖国。结果匈奴对自己很好,又听到在国内的消息(因为被传叛逃,家中妻儿老小被下令斩首)心中对祖国的坚定意志出现了动摇,李陵查出原因是匈奴中确实有一位李姓将军叛逃到了匈奴,皇帝以为是自己。心中怒火中烧,一剑刺死了单于母亲的老相好李姓将军。但是单于却原谅了他,而且还要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
匈奴与祖国区别对待让他的心智迷失了。一方面因为心中的骄傲无法为匈奴而战,另一方面又因为在祖国没有家而不敢回去。在遇见好友苏武以后,看到苏武那坚韧不拔地对祖国的爱。心中就越发地纠结。最后匈奴内乱,李陵也没了下落。苏武最终回到了祖国。
这两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呢?
其实我读完以后心情很复杂,因为换做是我,我可能也会怀疑与纠结。我当然能说这是因为他们意志不坚定,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意志坚定真的很难。特别是读了原文,从字里行间中传递的难过与心碎,真的让人觉得好惨。
但是说回来,你不坚定的心会让你无依无靠,你的心无法找到归宿。你既不愿平平淡淡地度过,也不愿意狠下心来吃苦,这样不上不下的人生,不是命运让你一无所获,而是自己让自己一无所获。
徘徊地人总在想我这样做的利弊,我那样做的好处,我究竟怎样做会更好一些?因为得不到答案就一直徘徊。如何破局?或许我们能从《悟净出世》中窥视一二。
从观察自己的人生—>参与自己的人生
《悟净出世》
悟净是住在流沙河里的妖怪,我一共吃过9个僧人,我被其他妖怪嘲笑得了重病,我自己也是这么觉得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什么时候都懒得做,无论什么事都会令其讨厌自己。一位老鱼仙说我得了因果之病,无论做什么总要问为什么。一般的活物只要考虑起这样的问题,往往就活不下去了。不考虑这样的问题,才是我们这个世上所有的活物间的约定嘛。最严重得是竟然怀疑起自己的存在了。
总有妖怪问一些类似于“真理是什么”的问题来戏弄我。悟净决定踏上征程去寻找答案。
- 拜访幻术大师黑卵道人,结果只是一个会使用法人骗钱财的骗子,并非有什么神通。
- 拜访沙虹隐士:世上的一切都是空的。世上没一件好事。我们脚下的这个现在,立刻就会消失而成为过去的。下一个瞬间,再下一个瞬间,也都这样。世界是自己投影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幻象。
- 坐忘先生:Q:我是什么?A:老不吃饭觉得饿,到了冬天觉得冷。你,就是这么个玩意儿。Q:我等了50天。A:衡量时间长短的尺度,仅仅是有所感受者的实际感受罢了。连这点都不懂的家伙,就是十足的蠢蛋。
- 一位虔诚的青年:怀有恐惧之心吧,凡夫俗子们!然后,相信神灵吧!只有与神合二为一,才能成就灵魂。
- 丑陋不堪的乞丐:你以为我变成如此模样,心里一定在怨恨造物主,是吧?干吗要怨恨呢?正相反,一想到将我塑造成如此珍稀的模样,我觉得反倒要感谢造物主才是啊。今后,我还会变成什么有趣的模样呢?
- 虬髯鲇子:一味地去忧虑遥远的将来,则眼前必有忧患。所谓达人,是不去登高望远的。譬如说这条鱼吧。它为什么会被我吃,是有因缘道理的。
- 无肠公子:一个宣扬慈悲为怀、忍辱负重的圣人,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将自己的儿子捉来吃了!不仅如此,吃完之后,他竟像是忘了这事儿似的,又开始宣扬起他的“慈悲”来。
- 蒲衣子:自然的探秘者。蓝天、白云、微风,飘雪、淡蓝色的冰、摇曳着的红藻、夜里在水中闪闪发光的硅藻类、鹦鹉螺的螺旋、紫水晶的结晶、红色的石榴石、碧绿的萤石。如此美丽,如此令人心醉,不是全都在诉说着大自然的秘密吗?
- 斑衣鳜婆:要我说这‘道’呀,要我说这‘道’呀,圣贤的教诲也好,仙哲的修炼也罢,都在于如何延续这‘无上法悦’之瞬间。除了追求‘无上法悦’,‘道’还会在哪儿呢?啊!那种销魂蚀骨的欢喜!啊!那种永远新鲜的陶醉!然后每年后院死300个男人。
我见了那么多妖怪,虽然每段对话自己都有所收获,可是终究还是没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最后直到悟净遇到了女偊氏。
女偊氏讲了两个相反的故事,故事一是一个能知晓一切的妖魔,不仅知晓过去,也能预知未来。最后发现就算这样也无法解释事物为什么是这样的呢?悲惨死去。与之相对的是一个非常寒碜的小妖精,她觉得自己生下来就是为了寻找一个闪闪发光的东西。虽然最终没有找到,可是大家都觉得她很幸福。所谓‘爱’,就是一种更高级的理解。所谓‘行’,就是更明确的思考。
Q:选择了艰险之路历尽千辛万苦之后却没有获得拯救,那我不是白忙活了吗?
A:“溪流流到断崖附近,打一个漩涡,然后化作一道瀑布而掉落下去。悟净啊,你如今就是在漩涡之前踌躇不前。一旦卷入了漩涡,那么就会一口气飞落谷底了。在掉落的途中,是没工夫思考、反省和犹豫不决的。胆怯的悟净啊,你胆战心惊、无限怜悯地在一旁望着如同溪流一般打着旋、飞流直下的人们,自己却为跳与不跳而踌躇不前,你明明知道自己迟早也会掉落谷底的,你明明知道不被卷入漩涡也绝非什么幸福。即便这样你还是恋恋不舍于旁观者的地位吗?愚蠢的悟净啊,你难道不知道,在生之漩涡中喘息的人们,事实上并不如旁观者所以为的那般不幸啊(至少要比持怀疑论的旁观者幸福得多)。
Q: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内心有一种卑劣的功利主义倾向。正是这样一种患得患失的心态导致了自己的优柔寡断。为了不至于“白忙活”而让自己停留在不怎么艰辛却只会走向最终灭亡的路上——我所怀有的正是这种懒惰、愚蠢、卑劣的心态。
最后的最后,悟净很累,昏过去了。不知不觉中遇到了观音菩萨,未得而谓得,未证而谓证,世尊责之为增上慢。你所追求的是连阿罗汉、辟支佛都不能追求,也不想追求的。时间,实乃人之作为。这个世界本无意义,但作用于具体之细节,就有了无限之意义。悟净啊,你首先要将自己摆放在一个适当的位置上,然后投身于适当的作为。今后,你要完全抛弃不知天高地厚的‘为什么’。除此之外,你别无获救之道。
随东土大唐的高僧前往西天吧,一路上不可怀疑,不要动摇,勉励前行。
人生有两条路,该选择奋斗之路,还是躺平之路?或是泥泞之路,救赎之路?
作者显然是倾向于走救赎之路的。
悟净:在只允许有一个选择的情况下,如果一条路只是无休止地泥泞不堪,而另一条路尽管艰险,却有可能获得拯救,无疑谁都会选择后者的。既然如此,自己又为什么要踌躇不前呢?
如果选择会失败,该如何处理自己可怜的自尊心?
转换角度,不要以一个旁观者的功利主义来考虑问题。当你觉得选择会失败时,往往已经处于断崖边上了。如何处理自己可怜的自尊心,那就是一口气飞下谷底。处于漩涡中是无法破局的,既然总是要落下断崖,不如直接落下。在谷底的很痛苦,可是在漩涡的喘息的人们也是很痛苦的。
《悟净叹异》
悟净与悟空,八戒,唐僧一起踏入西行之路。悟净渐渐从他们身上获得了一些感悟。
大师兄悟空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人,本领高强。他与我不同,他是真正拥有大智慧的人,天上的星辰和地上的草药,大师兄并不知道他们在世俗上的名字。但哪些星星指向哪边,哪些草药有毒,哪些草药有良好的功效,他都知道。大师兄从不烦恼过去,他总是活在现在,为当下的生命赞叹,为清晨的太阳朝拜。也因为这样,大师兄从不觉得一件事,从古到今到现在是这样便是对的。与之单纯一面对应的是他一往无前的活力,也许他就是一个陀螺,根本就停不下来。那从不知疲倦地身体和压迫一切的力量,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但大师兄也不是没遇到挫折,那是遇到师傅之前,被佛祖镇压的故事。那真是令人绝望,无论怎么跑,依然逃不出佛祖的五指山。自从以后,心态就崩了,从之前极度的增上慢,跌落到了极度的不自信和懦弱。直到师傅来到五指山解救了大师兄。
这么一说,师傅虽然没有那么强的力量,而且每次都被妖怪抓去。师傅是很柔弱的,或许我们也正是被这种柔弱所吸引的吧。师傅是清楚地感悟到了自己(或者说是人类,或者说是生命体)在宏大宇宙中所处的位置——极其可悲之处和可贵之处。并且,他忍受着此种悲剧性,勇敢地追求着正确、美好的东西。
师傅处理内务与大师兄相比那可差远了,区别在于两者的方式吧,师傅已经练就了一颗无论如何都能幸福的强大内心。对于外部困难,师傅并不向外寻找解决之道,而是向内寻找。内心早已做好了面对强大挑战的准备。所以对于师傅来说,世上并没有任何需要破解的事情。
二师兄总是向我分享一些享乐之事,说得十分动听,我都心驰向往。现在看来拥有一份享乐之心也是一种才能呢。
原来师父一直凝望着永恒,同时也清晰地守望着与此永恒形成对照的、地上所有物体的命运。毁灭,迟早会降临,可在这毁灭到来之前,睿智也好,爱情也好,诸如此类的美好事物仍在尽情绽放。师父那总是充满怜悯的深情的目光,不就是投射在这些事物之上的吗?
我呢?我又有什么进步呢?每次看到孙行者的行动,我就不禁会作如是思考:“熊熊燃烧着的烈火,本身是不知道自己正在燃烧的。觉得自己正在燃烧的时候,往往还没有真正燃烧起来。”看到悟空那无拘无束、纵横捭阖的行动方式,我总会想:“所谓自由自在的行为,就是其内在已经成熟透了,不这么做不行了,于是自然而然地外在表现出来的行为。”
大师兄和师傅都相信欣欣向荣的“生”,我和八戒可能都差了一些对待永恒的认知吧。
支持者
选择坚定的支持者的背后会有什么不同的人生
《李陵》
苏武和李陵是好兄弟,但是他们的人生却截然不同。苏武同样被被匈奴俘虏,同样家破人亡,因为不接受匈奴的赠予,差点饿死。但就算如此还是没能磨灭心中大义。最后流芳千古。可能是因为在苏武的观念中,心中大义是第一位,是怎么也不能替代,必须要坚持的东西。
司马迁因为进谏而被宫刑,这比杀了他还痛苦。处于虚脱状态中的他,有时明明茫然地坐着,却又会突然跳起身来,像一头受伤的野兽一样呻吟着在昏暗、闷热的蚕室中绕圈而走。这样的行为,无意识地反复了好几次,而他的思绪,也老是在同一个地方打转,不知该着落于何处。好几次都想要自杀,却因为心中那件事—十年前,父亲在病榻上握着自己的手,流着泪所说的那段悲切的遗言和写史这件事本身一直鞭策着他。
写作时,有时候写到宦官两个字还会触发自己的伤痛回忆。这个故事对司马迁描写得太好了,我无法用短短一些文字来表达。
《光·风·梦》
史蒂文森是《金银岛》的作者,因为疾病的原因只能去温暖的地方,所以来到了萨摩亚生活。在岛上,他与土著和谐共处。因为处于三国英、美、德三国的政治牵制,岛上并不太平。史蒂文森热爱写作,从15岁开始便开始写作,不论别人评论他的语音幼稚还是如何,他并不在意,只想写自己想写的东西。虽然身体虚弱,可依然坚持写作,而且途中还帮助土著维护自己的权力。
这篇故事我很喜欢,文中的作者有血有肉,虽然富裕但也会像我们一样希望有钱。但也会说:要是种植可可能一天赚上十英镑的话,文学什么的就让别人去弄好了。所有的烦人之事中,最最烦人的是必须不停地挣钱这个永无止境的重负。
有时候也会跟我们一样很丧:我就是一条蚕。就跟蚕不管自身幸福与否都必须织茧一样,我也仅仅是运用语言之丝来编织故事之茧,仅此而已。现在,这条可怜的,病歪歪的蚕,终于织完自己的茧了。那么,他的生存,也就毫无目的了。
有时候也会偶尔鼓励自己:他说:“绝不能绝望。无论是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绝望。我就是真正悟出这一真谛的少数长寿者之一。”
最后去世之前也会感叹:人啊,简直就是用来编织梦幻的材料。可即便如此,这一个个的梦,又是多么地丰富多彩,多么地可悲可叹啊!
《弟子》
子路与孔子相遇在鲁国,那时孔子还没开始周游列国,子路本来只是想羞辱一下孔子这位在鲁国闻名的大师,结果被孔子的智慧所折服便成为孔子的学生。子路对孔子的是一种纯净的敬佩,他并不是想做官,也不是想学些什么。是那种至死不渝、一无所求的极为单纯的敬爱之情。
子路人很正直,他一直贯彻着心中的“善”。嫉恶如仇,直截了当。遇到说孔子坏话的直接上去一顿胖揍。孔子讲究得是礼,以德服人。所以子路没少被孔子骂,但子路也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之一,他身上那种刚正不阿的性格世间罕有。
子路与孔子一起在鲁国从政,鲁国国力蒸蒸日上,孔子非但在治国安邦与授课方面有才能。但用兵打仗上也毫不逊色,这令子路更加佩服,因为子路就喜欢这种不多逼逼就是干的方式。但鲁国的国君却被敌国的美人计所折服,从此君王不早朝。子路和孔子因为不喜欢这样的政治环境便开始周游列国。途中发生了很多事情,子路依然还是会与孔子在处理事情的方式上起冲突,子路的直接了当与孔子的深思熟虑经常会发生碰撞。子路有时也会对孔子“明哲保身”的做法感到不快。但子路依然是最敬重孔子的那一位学生。
子路在卫国镇守孔宅,当地的人们都很服子路。因为他的正直,善良,守信。甚至传出子路的誓言比一国的国君的承诺更加有效。最后因为卫国的叛乱,卫国叛军入侵孔宅,胁迫当家的支持自己叛军的势力。其他人都跑路了,子路作为逆行者最终被叛军所杀,剁成肉酱。孔子听后,十分心痛。他知道子路一定不会跑,为了贯彻心中的正义。
孔子与子路都是为自己心中道义坚持向前的人,“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孔子命运多舛,怀才不遇,没有幸福的家庭,耄耋之年还要饱尝颠沛流离之苦。所有的君主都是叶公好龙,他们可能并不赞同孔子的治国之道,只是因为名气而接近他。在最危险的时候,最乱的乱世,也心怀希望。传授道义,传授礼学。
子路一生都在贯彻自己的正义,别的弟子或许会笑子路的道义,但是子路从不在乎。子路哪怕到死都要稳住头上的“冠”。别人从孔宅逃命时,哪怕他知道自己可能有去无归,为了孔子的恩情,也依然前往。
他们都有什么特点,孔子坚持叫画中人,子路坚持心中的善,实在。史蒂文森执着于写作,唐僧执着于西天取经,悟空执着于行动主义,苏武执着于祖国大义,司马迁执着于史记。无论发生什么都没有改变他们。可能他们的“下场”并不好,但他们最终都得到了自己心中的救赎。
躺平者
《夫妻》
伽克拉欧部落中吉拉·库希桑是个非常老实本分的男人。他的妻子艾碧儿却生性风流,经常会同部落里的张三李四传出些绯闻。在岛上遇到问题,大家都会通过决斗解决,赢的一方一定正确。而且艾碧儿在岛上是出了名的“常胜将军”。所以她在岛上哪怕干出多么有失风度和道德的事情。水性杨花,霸道无理。人们也对她没办法,直到出现了一个女性—丽美伊。丽美伊很喜欢这个老实本分的男人,并且在力量上也比艾碧儿更加厉害。
库希桑在两个女人之间摇摆不定,一方面觉得自己难得遇到真爱,而且家中母老虎对自己也太不好了吧。但另一方面又觉得哪怕自己与丽美伊两情相悦,但艾碧儿却是自己老婆,这样有伤风化。
《盈虚》
讲述了卫庄公蒯聩的一生,起初蒯聩因为听到了田间对父亲的南子夫人不好的传闻后,便设计刺杀南子夫人,刺杀未果。被父亲追杀逃亡至晋国。 等到父亲去世的时候,立了蒯聩的儿子为卫侯,本来可以名正言顺地回去。但是自己的儿子并不想下位,反而派兵阻止进城。这一等就是13年,在此期间,蒯聩迷上了斗鸡,变得越来越刻薄,内心积怨也越来越深。他与自己的另一个儿子疾生活在一起,溺爱万分。在孔叔圉死后,他终于如愿以偿地联合姐姐及其情夫浑良夫赶走了儿子,了宝座。上位以后他把自己心中所有的怨恨都宣泄出来,他对当初在自己处境悲惨的情况下没有帮助自己的卿大夫们统统加以惩罚。同时他也开始穷奢极欲,大兴土木,把他当作对自己当初的穷苦生活的补偿。但对于他之前十分溺爱的儿子疾,他的表现却十分懦弱,甚至到了自己的儿子携刀入室都无能为力的地步。在蒯聩成为卫侯不久,国家千疮百孔,民不聊生。最后卫国大夫石圃与晋国军队的入侵的军队相呼应,发起政变。蒯聩在最后的逃亡中,因为之前割过一个贫民妻子的头发,最后被贫民丈夫所杀。
《牛人》
叔孙豹在逃亡路上见色起意,露水情缘后忘于脑后,定居齐国后迎娶家室高的妻子。一天梦到了一个牛牛救了自己。数年以后一对母子,这对母子果然就是之前逃亡路上的露水情缘。而且自己的私生子就是梦里面那个长得像牛牛的人。母子二人就被留下了,让私生子做了童仆。
叔孙豹很信任牛牛,只是并不想承认他的地位,按道理来说,牛牛是长子应该继承家产。叔孙豹觉得他能力不行,便让他成为家里大大小小杂事的管家。不过牛牛对上和对下两幅样子。先赢的叔孙豹的全部信任以后就设计害死了他同父异母的两位弟弟。最后把叔孙豹也饿死了。
《名人传》
赵国邯郸,纪昌立志成为神箭手。于是拜飞羽门下,学习射箭。练就“不瞬”与“视”的技能,即“不眨眼”与“超强的视力,能够把极小的物体看得很大”。学会这些以后便想杀掉老师,成为天下第一神射手,但是暗杀没能成功,被老师化解了。于是建议他去拜甘蝇为师,进一步穷尽“射之道”。以此来让他分心。甘蝇果然能力超群,在山崖上不用弓箭便能射下老鹰。经过9年的历练,他回了家。
这么多年,他的相貌发生了变化,从以前那股不服输的劲到现在的呆若木鸡。而背上的弓箭却也不见了踪影。也不在众人面前展露弓箭的能力,而且甚至连弓箭都不知道是什么了,镇上的村民众说纷纭,越传越邪乎。
《夫妇》中,如果老天没有让丈夫遇到那位女子,可能他们的故事还会是那样继续下去。
《盈虚》:作者取名“盈虚”的缘由大概是卫庄公的的一生实在是波澜起伏,经过多次盈虚、盛衰的变化。卫庄公一开始是卫国尊贵的太子,随后流落他乡,最后熬死了对手,回到祖国,最后因为乱政而死,他的一生跟随命运的漂泊而漂泊。
《名人传》中:其实会有不同的声音:我觉得能坚持去练习,为了成为天下第一射箭的大侠是不错的。可是他的一生在于耳朵里只有别人的声音,其实他并不知道天下第一射箭的大侠代表什么意思。老师说让他求学他就求学,最后被另一个老师劝说地连弓箭都不知道是什么了?但是另一个角度来看也能说他超凡入圣了,是真正的大侠。
走在躺平之路上的人有什么特点:他们的人生更加丰富,百态。他们的一生会爱ABCD,也会去恨ABCD,这一段时间会这样,过段时间会那样。他们的人生充满了随机性。总是被命运推着走。
那么继续开头的问题
我们是应该走泥泞之路还是救赎之路呢?
1.庸庸碌碌只有小烦恼的普通路。
2.轰轰烈烈却有大困难的追求路。
选择1,必定会艰难困苦,一无所获也可能存在。
选择2,委曲求全必然存在,一无所获也可能存在。
其实没有明确的答案。
爱情、梦想、育人、实在、家庭和忠诚这些东西,你觉得值得,可以坚持。
名声、金钱、权力和地位这些东西,你觉得值得,也可以坚持。
只要愿意付出,可追求,可坚持。
只是,尽量去追求:永恒和真实。
这样,人生会尽量在自己掌控中,而不是听天由命让命运女神编故事。
特别感谢
特别感谢这位朋友的豆瓣书评,其实说到底,我很大的框架都是模仿着写的。我觉得真的分析的非常棒,一个一个小故事就像珍珠被作者串成了项链一样。
写在最后
这篇文章总共8k多个字,前前后后写了很久,并不是因为难,而是因为我拖延。反而是在加班的时候写的多一些。
这本书是我看的第一本小说集,也是非常满意。这本书对于我的改变有点像之前的《刻意练习》,《练习的心态》,《学习之道》三部曲那样。当然那三本书我也一章一章地写了读书笔记。
其实读了本书,我觉得选择救赎之路的原因还是因为心安,我的心能有一种归宿,一种信仰。哪怕其实在故事里面,坚持救赎之路的人其实日子过得并不好,司马迁被宫刑,苏武被流放,子路最后被杀。没走救赎之路的人反正还好过一些。《夫妇》里面最后有情人走到一起,《盈虚》中太子也享受过奢华的人生。
但其实并不重要,从苏武和李陵就能看出来了,苏武的坚持能让他的心得到安定,不被外界影响,不被情绪带动。对我来说,这一点是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其实很多道理可能都是耳熟能详,能够真正地理解并不容易,可能就是某时某刻的某个点,你再读感觉会完全不同,所以不要停止思考!我希望所有人都能得到救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SA 4.0 协议 ,转载请注明出处!